站在孩子的高度,才看到孩子的世界。
晴晴手指著前方某個方向問:「那是什麼?」
晴晴媽:「那個毛毛蟲嗎?」
晴晴說:「不是。」
晴晴媽:「是那個尖尖的嗎?」
晴晴回:「是,那是什麼啊?」
晴晴媽:「哦!那個是城堡的屋頂啦!」
常常晴晴指著、看著遠方某處問我:「那是什麼?」
我會試圖蹲低,以她的高度一起看看世界,
跟著她眼睛的方向,跟著她手指頭的方向,
一起去探索她看到的、聽到的、感覺到的世界,
所以想要了解孩子的世界很簡單,
首先,要先降低自己的高度,才能踏入理解的第一步。
晴晴媽不敢說自己多麼會引導孩子,
但以下幾個方法是我與孩子互動常使用的方法,
個人的經驗談,如果您也認同,也可以嘗試看看。
一、同理孩子想法,才能理解孩子想什麼。
二、事先預告要發生的事。
三、給孩子思考反應的時間。
一、同理孩子想法,才能理解孩子想什麼
同理這個方法所有人都知道,但也最難做到的。
要怎麼讓一個跟你不同背景、經歷的人,
去理解你的內心、你的想法,甚至是要求別人贊同自己?
我想只能提醒自己,盡量「理解」、「同理」對方,
對方想法跟自己不一樣時,先不要急著否定,
可以先思考對方為什麼那樣說、那樣做。
有時候自己不在乎的,就是孩子最在乎的,
孩子會那樣說話、表達,一定有她的思考邏輯,
我們的小事情,對孩子來說,很可能覺得像天塌下來一樣嚴重。
前不久,晴晴爸爸換車的過渡期,車子突然不見了,
晴晴問爸爸:「爸爸的車車呢?」
晴晴爸回:「爸爸沒有錢,所以把車賣掉了。」、
「爸爸沒有錢,所以不能買玩具給晴晴了。」
晴晴聽完後突然哀哀叫、不能接受。
在我們大人眼哩,看到孩子這樣的反應會覺得相當有趣、好笑,
但在孩子的小腦袋哩,浮現的畫面全是:「沒有玩具了!」、
「爸爸沒有錢給我買玩具了。」
因為對我們來說的小事,對她來說相當大條啊!
所以如果我們想知道孩子的想法,
就必須先重視她說的話、去思考孩子為什麼這樣說?
要先把孩子說的話當一回事,
能會願意用孩子的角度思考,才能懂孩子的想法。
題外話,買車子後續,
晴晴知道爸爸沒有車,因為沒有錢,
所以轉而問我:「那媽媽有錢錢嗎?」
我幫她翻譯一下:「那媽媽有錢幫晴晴買玩具嗎?」
我想,她內心的小世界應該是那樣想的。
當然我也不鼓勵,讓孩子把有錢跟買玩具畫上等號,
只是舉個例子給大家參考,不要太嚴肅唷!
二、事先預告要發生的事
我在準備要做一件事,像是等等要去哪裡?
再過幾天阿公阿罵要來我們家、
下禮拜就要去拍照片,或到遊樂園玩等活動,
我都會事先告知,給晴晴心理準備。
有時候大人在接受情境轉變,或是突如其來的變化時,
也要花很多時間調適,何況是缺乏許多生活經驗的孩子,
他們對於在遊樂園玩是什麼感覺?
到攝影棚拍照片是什麼?
此生都未曾經歷過、未體驗過,所以也很難想像,
我只能盡量描述給晴晴廳,
讓她盡可能可以想像,到時候可能會發生、面對的事情。
最近要面臨的問題,也是我一直幫晴晴打預防針的,
就是要去醫院生妹妹這件事,
我們幾乎每天都會見面,除了在她一歲住院那幾天,
我沒到醫院陪她以外,我們幾乎都在一起。
所以當她第一次聽到媽媽要去醫院生妹妹,
有幾天不在家、不能陪她的時候,
她反應超大,甚至大哭喊:「不要,我要媽媽陪。」
晴晴反應相當激動,完全無法接受。
所以一連幾個月,我陪著她看繪本,
跟她慢慢說媽媽要去生妹妹的事,
而且剛好巧虎9月號提到,巧虎要當哥哥了,
學習如何照顧小花妹妹,這個題材簡直就是我正需要的,
實在是太剛好了,虎神說要照顧妹妹的話,
晴晴也在淺移默化後接受,
所以除了繪本外,透過影音教材也是不錯的方法。
溝通了數個月,晴晴的反應不像一開始那樣激動,
問她媽媽去住院的時候誰陪你?她也會回答:「爸爸陪。」
只是跟她說阿公阿嬤會送晴晴去上課時,
她還是不能接受,可能是因為平常很少接觸。
但終於,在我今天準備要去住院的moment,
問她誰陪你去上課時,她竟然心平氣和的回:「阿公阿嬤陪。」
而且還是笑笑的願意接受,實在是太讓人感動啦!
終於有一點點放心的感覺,
雖然到時候可能又是上演另一齣戲碼,
但至少她有慢慢改變,長期催眠,
哦!不,是長期預告的情下,是有用的唷!
三、給孩子思考反應的時間。
跟孩子講完道理後,孩子不一定能馬上、立刻接受,
要給孩子思考、反芻的時間。
告訴孩子怎麼做後,告訴她可能發生的後果,
孩子當下無法調適時,我會慢慢解釋、分析給她聽,
告訴她為什麼媽媽希望她這樣做,
告訴她如果妳怎麼做,等下會發生什麼事?
還有發生這件事以後,會有的後果。
讓她知道事發後的嚴重性,讓她自己思考要不要那樣做,
當然我不是威脅她一定要怎麼做,
我只是提供我的生活經驗,
畢竟過來人的經驗比孩子豐富ㄇ
像是如果她硬要站在椅子上跳,
我就會跟她說等等可能會跌倒、摔傷、痛痛的結果,
確認我跟她對話時,她有理解我跟她說的,
最好是可以問她,媽媽剛剛說什麼?
媽媽說:「站在椅子上跳會怎樣?」
晴晴回:「會跌倒。」
媽媽繼續問:「跌倒以後會怎麼樣?」
晴晴:「會受傷、痛痛。」
慢慢帶領孩子思考行為後果,
如果是沒有危及生命或安全的行為,
我都會讓她去試試看,痛了就知道痛了,
像是我跟她說:「電鍋燙燙、這個辣辣的不好吃。」
她如果堅持,我會讓她去摸、去吃,
燙過以後、吃過以後,下次就不敢啦!
以上幾個方法,其實我是希望分享給晴晴爸爸,
孩子不是什麼事情都「原本就要會」、「這個年紀本來就要懂」,
孩子不懂,我會先反思自己,是不是我沒教?
還有我教過了,確定她有聽懂嗎?
就算孩子懂了,也需要時間調適、接受,
大人有時候都有很強的固著性和堅持了,何況她只是個孩子。
當然我強調的不是溺愛、順從她,該堅持的還是要溫柔的堅持,
只是我希望多給孩子時間、思考、犯錯的機會,
這是晴晴媽咪的想法啦!
每個人的做法本來就不同,沒有絕對的對錯,僅供參考。
我是晴晴媽咪,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或是晴晴的朋友們,
請支持晴晴的粉絲團:晴晴成長日記,
剛成立的粉絲團需要您的支持,這將成為我寫文章的動力,
我將陸續分享關於教養、育兒經驗,與大家互相分享、彼此交流。